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多位学者倡议,中国智库应有雄心影响白宫

来源:智库时代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网11月3日讯 11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全球雄心:中国推进国际话语体系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线上

中国网11月3日讯 11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全球雄心:中国推进国际话语体系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总编辑杨新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强、环球时报高级顾问丁刚受邀出席会议。

会上,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发布报告——《全球雄心:中国推进国际话语体系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与会嘉宾围绕报告中提出的“中国智库应有雄心影响白宫”“努力推动国际话语权的变革”观点展开深入讨论。现场相关观点集锦整理如下:

王文(人大重阳执行院长):中国在解决了“挨打”、“挨饿”问题后正在解决“挨骂”问题,“挨骂”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解决话语权的问题。此报告的发布旨在推进话语权改革和智库国际影响力建设。中国智库需志存高远,新时代的中国智库应该有敢于、善于国际斗争的意识;应该有解构西方话语体系的雄心;应该有推动国际传播观念创新的智慧;应该有跨国运营和配置资源的能力。中西话语之争即将进入决战期,当下的中国话语力量已经崛起,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从原创话语看,中国话语,比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精准扶贫”等词汇越来越多被世界所接受。从实践吸引来看,中国的扶贫、治安、反腐、生态、秩序、基建、网购、外卖等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和世界普遍赞誉。从斗争威慑看,我们过去一年推出了一系列法案反对美国的长臂管辖,也提升了中国国家的威严和依法治国理念。重塑全球话语,需要无数场“长津湖战役”。中国的官方媒体、智库、学者都需要重拾当年“钢少气多”的气概和雄心,去打破“钢多气少”的西方话语霸权。中国学人应有志向与雄心影响白宫、克里姆林宫、爱丽舍宫、唐宁街十号。所以,中国知识界、智库界、媒体界应志存高远,从全球大国博弈的高度思考自身在新时代的任务与使命,最终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于运全(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新时代的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显得越发迫切。世界历史经验表明,国际话语影响力和国家叙事能力是大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国雄心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国国际话语构建路径也有共通之处。首先是要占据道义高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方向前进。其次是要回应时代重大关切。提出来的核心话语、基本观念、重大概念要对解决人类社会当前的一些重大问题有所助益。再者是要有实践基础。提出的概念、话语和方案要靠行动支撑,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成效。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话语有力体现了这些原则,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所以,占据道义高地,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秉承行胜于言、言行一致等原则,对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构建、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中国在抗击疫情、贫困治理、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有大量类似案例可以深入研究。在话语权构建的历史过程中,智库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智库是思想产品和行动方案的重要供给者,通过发布报告、合作研究、研讨交流等方式,有助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打造与传播。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当前我国的全球传播应怎样开展,以实现构建全球话语权的目标?ACGT是决定了生物多样性的“碱基”,可从这个角度来谈如何让更具包容性的“全球中国”形象能够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和理解。首先,A即接合的概念,全球传播第一个目标是把东和西、传统和现代、中国和西方、全球南方和北方这些二元对立的,历史上形成的所谓的传播鸿沟、信息鸿沟、知识鸿沟、数字鸿沟来做一个有机接合。其次,C代表Common Good,这在英文中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公共品,还有一个是道义层面的“共同善”。这进一步引出了全球传播发展的第二个目标追求,即传播技术到底怎样实现Common Good的双层意涵。面向未来,这将是中国传播模式对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的独特贡献。此外,G代表全球影响力,我国全球传播影响力的拓展是通过发展一种包容性的全球化进程实现的,中国引领的“一带一路”倡导的新全球化或者包容性全球化的核心是全球互联,中国和美国之间不是对抗的过程,不是中式全球化要取代美式全球化,我们的包容性全球化是真正实现一个全球的联通,这是在话语权建设中中国一定要向全世界展示的方向。借用王文院长的全球雄心表述,就是一种让全球真正实现互联互通的雄心。最后,T意指通过从平台到标准的技术共享,为全球治理合作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构建提供技术保障。

文章来源:《智库时代》 网址: http://www.zksdbjb.cn/zonghexinwen/2021/1105/1502.html



上一篇: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下一篇:中国网聚焦聊城高新区:建立人才智库 集聚创新

智库时代投稿 | 智库时代编辑部| 智库时代版面费 | 智库时代论文发表 | 智库时代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智库时代》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