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智库时代》栏目设置[06/28]
- · 《智库时代》收稿方向[06/28]
- · 《智库时代》投稿方式[06/28]
- · 《智库时代》征稿要求[06/28]
- · 《智库时代》刊物宗旨[06/28]
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新社海口10月28日电 题: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智库如何让世界“听得懂”中国? 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王子谦 在中国最南端的省会海口,逾十个国家的官员、学
中新社海口10月28日电 题: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智库如何让世界“听得懂”中国?
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王子谦
在中国最南端的省会海口,逾十个国家的官员、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即将展开一场国际研讨。
以“建言中国改革为己任”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用举办论坛的方式庆祝建院30周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国与世界”的主题凸显该院着力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努力。
近日,中新社记者专访了中改院院长迟福林。如何让世界“愿意听”“听得懂”中国,作为中国知名社会智库负责人,他有许多切身感悟。
迟福林至今记得中改院上世纪90年代初举办的首场国际研讨会“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场景。1991年12月,英国、日本、泰国等多个国家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的百余位官员、金融专家,围绕中央银行的地位作用、货币政策工具等问题展开探讨。“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讨论央行体制改革的会议。”他说,海内外嘉宾纷纷建言献策。
“中改院30年来的国际交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迟福林称,中改院的国际合作交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习考察、借鉴国际经验为主;第二阶段,加深交流,与世界分享思考;第三阶段,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
同在90年代初,世界对中国是否仍然延续改革开放有疑虑。1993年4月,时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巴巴尔·康纳布尔率团访问中改院。“我和他们交流海南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培育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话题,他们讶异地称,‘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真是这样吗?我们要重新认识中国!'”
这次交流令迟福林感触颇深,“智库一定要有独到的研究思考,客观地介绍变革中的中国,让世界愿意倾听中国声音。”
根据中国不同时期改革开放发展的现实需求,中改院自主设定研究选题。发挥沟通中外的桥梁作用,首先将国外有识之士“请进来”。先后发起主办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中越经济改革比较论坛、亚洲转型国家政策研究机构对话、中挪社会政策论坛、新兴经济体智库论坛、中欧改革论坛、中日韩合作对话等国际学术会议。至今为止举行了87次的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内容涉及中国转型时期反贫困治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世界关注的中国热点。
“世界敏锐地感知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变,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他们希望听到真实的中国声音。”迟福林透露,迄今,中改院与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机构,以及英国、美国、印度等30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建立学术交流关系。
“请进来”的同时,中改院主动“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改革开放情况,甚至为破解国际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2013年6月,迟福林应邀参加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总理府举行的“国际德国论坛”,讨论增长和幸福的话题。“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中国正处于增长中的幸福和增长中的痛苦的矛盾中。中国是一个经济转型的大国,民众在增长中获得了较大的幸福,但是增长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环境保护等问题仍需解决。”迟福林补充说:“在集体合影时,默克尔把我拉到她身旁。”
随着中改院作为中国改革智库的国际知名度提升,迟福林多次应邀参与国际会晤交流,并将国际论坛办到了越南、比利时、韩国、日本等国家。
从经贸层面看,目前世界对中国哪些领域比较感兴趣?迟福林观察认为,一是中国的市场潜力,二是中国扩大开放走势,三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
如何让世界“听得懂”中国声音?迟福林深有体会,中国需要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社会智库,发挥独特作用,“把握中国整体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把真实的中国主动分享给世界。要开放、客观地讨论,交流双方可以激辩,在坦诚交流中促进了解。”(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章来源:《智库时代》 网址: http://www.zksdbjb.cn/zonghexinwen/2021/1031/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