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智库时代》栏目设置[06/28]
- · 《智库时代》收稿方向[06/28]
- · 《智库时代》投稿方式[06/28]
- · 《智库时代》征稿要求[06/28]
- · 《智库时代》刊物宗旨[06/28]
整合资源创新智库人才建设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原标题:整合资源创新智库人才建设 \r\t\t\t\t\t\t\t\t\t \r\t\t\t\t\t\t\t\t\t\t \r\t\t\t\t\t\t\t\t\t \r\t\t\t\t\t\t\t\t\t\t \r\t\t\t\t\t\t\t\t\t \r\t\t\t\t\t\t\t\t 在新形势下,新型智库的政策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理
原标题:整合资源创新智库人才建设
\r\t\t\t\t\t\t\t\t\t\r\t\t\t\t\t\t\t\t在新形势下,新型智库的政策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探究,更是一种实践活动。智库人才不仅需要对相关国家、地区或政策主题有着清晰独到的认识和理解,更要能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非西方化与多极化并存,经济全球化出现逆转,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改变国际政治经济图景,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国家间竞争的基础既是实力,更是“智力”。智库作为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的专业研究机构,已经成为国家科学决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库建设中,人才建设是维持和提升智库竞争力的关键。
反思传统人才培养机制
智库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专业性、学理性、思想性知识生产机构。在现实运作中,智库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发声”,即通过提出政策建议影响政策制定进程,通过举办公共活动影响公共舆论,通过媒体来表达对某个议题基于研究的专业性评论和观点。
“发声”的基础是踏实、专业、长期的研究,以及在一种相对开放、频繁的交流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智库的生存之道是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如对之前一些政策和做法的反思、对国家利益的新理解,或是一些新的策略、新的研究领域转向等。这些创新都离不开人,人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人进行的自主性、创造性的活动。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制度的设计,来确保“以人为本”的政策性导向的研究工作,使智库能在一个资源最优化的环境中运行,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物尽其用。
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国家对智库成果思想性、创新性的要求也在提升。为完成新时代赋予新型智库的历史使命,我国现有智库人才培养机制的一些短板值得反思。
一是促进现有人才思想创新的工作机制不足。在现有人事聘任制度中,我国传统智库人才结构的差异性较小,涉及的新兴、前沿学科的人才也较少。存量人才在学科背景、研究方向、工作经历等方面相对单一,这既无法形成研究梯队,也很难承担跨学科、交叉性的课题研究。同时,年龄结构的相似、考核和职称评审的压力,也使研究人员的工作环境相对单一和封闭,不能有效进行思想交流和相互学习,也不利于思想的创新。
二是中国特色智库“旋转门”制度的缺失,造成研究成果与政策应用的脱节。中国传统智库在人才的培养上,很难遵循国外的“旋转门”培养模式,导致既能够扎实做研究、又能够在政府重要岗位担任重要职务的高素质人才并不多见。现有智库研究成果普遍存在“跟不上”和“不适应”、研究成果很难转化为决策的问题。
文章来源:《智库时代》 网址: http://www.zksdbjb.cn/zonghexinwen/2020/1107/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