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智库时代》栏目设置[06/28]
- · 《智库时代》收稿方向[06/28]
- · 《智库时代》投稿方式[06/28]
- · 《智库时代》征稿要求[06/28]
- · 《智库时代》刊物宗旨[06/28]
创建“健康智库”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智库”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而又深入的发展,然而在医疗领域和健康管理领域,却鲜见鲜闻“医疗智库”和“健康智库”的声音。虽然我国医疗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慢病高发的态
“智库”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而又深入的发展,然而在医疗领域和健康管理领域,却鲜见鲜闻“医疗智库”和“健康智库”的声音。虽然我国医疗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慢病高发的态势却仍未得到有效抑制,提示迫切需要使用和发挥“智库”和“智囊团”的创新思维模式,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医学研究思路和医疗诊治模式,将慢病防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才有可能从源头找到答案。显然,目前慢病防控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找到慢病的起源和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随着国内外近年来关于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尤其是肠道菌群在慢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转归中的报道逐渐增加,为慢病防控和健康管理提供了新思路,针对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随着大量证据指向“慢病源于菌群”的系列新发现,将为创建高质量、国际一流的“医疗智库”和“健康智库”提供参考思路。
1慢病高发的现状呼唤“健康智库”的出现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我们国家正在从“站起来”发展为“富起来”、“强起来”的现代化强国稳步前进,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地方,也同时在催生我们这一代人努力奋进、让我国变得更美好,让子孙后代拥有更加幸福的未来。然而,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并非一帆风顺,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创建高质量、一流的“智库”,为国家领导机关出谋划策,让我国民众拥有更加幸福和美好的明天。[1]
众所周知,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饮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我国人民群众由以前曾经经历过的饥饿和营养不良导致的慢病,近年来逐渐发展为由于营养过度而导致的“富贵病”例如肥胖、糖尿病等,慢病图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3]据报道2017年底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达2.9亿之巨,[4]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持续走高以及多种慢病患者趋向年轻化,[5-8]为我国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医保费用支出的持续增加不仅显著吞噬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收入,而且对于众多慢病患者例如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而言,终生用药也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同时由于长期用药而带来肝肾的持续损伤会加剧慢病共病的发生发展,从而导致当前医疗正在逐渐陷入僵局,医疗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然而慢病高发的态势仍未得到有效抑制,提示迫切需要调整目前的医学思路和医疗模式,将慢病防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才有可能从慢病的源头找到解决方案。2018年2月我国“卫计委”更名为“卫健委”,凸显了我国政府为人民谋健康的决心。显然,目前慢病防控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找到慢病的起源和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否则“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实现的压力将会不断地给我国政府和医护人员以及大量慢病患者和健康管理的从业者们敲响警钟,这也是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时代对于“医疗智库”和“健康智库”的迫切呼唤。
2 “慢病源于菌群”的新发现为创建“健康智库”提供了支撑点
俗话说“穷则思变”,在医学和慢病防控领域道理也是一样的,毕竟人是活的,事是死的,一旦找到正确的道理和科学的解决方法,自然就可以将慢病防控这盘死棋下成活棋。当前我国医疗领域仍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东西方医学各有优劣,慢病防控方面各有千秋。然而,不论是西医也罢,中医也罢,在目前日益高发的慢病面前,都要遵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硬道理。因此,医疗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究竟怎么改?是小改,还是大改?改了之后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成了摆在医学界面前的头等大事。
为此,针对我国慢病这种现象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我们最终发现当前慢病防控的失误和问题,主要是未能够弄清楚慢病起源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我国在慢病防控方面出现了一系列“脱靶”效应,急需“纠偏”,将慢病防控的思路调整到正确的方向上。
随着国内外近年来关于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尤其是肠道菌群在慢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转归中的报道逐渐增加,[9-17]为慢病防控和健康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发下,我们针对当代医学(西医)和传统医学(中医)进行深度剖析,并使用自身当成“小白鼠”直接进行大量体验式研究后,最终获得“饥饿源于菌群”的新发现,即迫使人体必须一日三餐摄食的饥饿感并非源于人体自身的感觉,而是源于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尤其是肠道菌群,[18-21]当肠道菌群在繁殖其后代的过程中,通过分解人体胃肠道黏膜获取营养物质和能源的需要。[22]该过程和信号通过胃肠道神经系统和迷走神经传递给大脑,被大脑解读和识别为饥饿感。当大脑驱动人体摄食后,肠道菌群即可暂停攻击人体胃肠道黏膜,转而分解消化人体所摄入的食物,表现为人体完成摄食过程。事实上,不仅人体摄食的信号是由肠道菌群所引导的,而且人体摄食的种类和偏好性也被肠道菌群所记录和体现。
文章来源:《智库时代》 网址: http://www.zksdbjb.cn/qikandaodu/2020/0916/598.html